大籠床桌遊

2021創客作品-文青氣質系列

· 2021創客作品
broken image

大籠床Tái Lung Cong 

老古人言「一塊粄,抵三碗飯」,一句話凸顯了粄食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意義。「粄」與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歲時喜慶等息息相關,不同的粄更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對於鄉下長大的小孩來說,「粄」除了是逢年過節的必備品之外,更是離鄉後對家鄉的思念。 

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工作學的創意結合

這一次的「大籠床桌遊」文創設計計畫,是由來自政大民族所的徐俊文以及台大社工所的黃上豪一起合作設計。兩間不同的大專系所,兩位不同背景的大專院校客家青年,我們透過彼此分別對於族群文化以及社會實踐的專業,一同嘗試結合彼此的長處,希望能夠找出一個能夠推廣以及傳承客家文化的媒材。因為希望身為客家青年的我們,在客家文化的這條路上能夠開創出多一些新的可能性。 

透過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及社會工作學(Socialwork)跨領域合作的方式進行發想,最後我們決定以客家伙房灶下當中的「籠床」出發,打造一款以「客家粄食」做為主題所設計的桌遊。我們也加入了一些巧思,在牌卡的文字語言當中加入了海陸腔客家話,作為遊戲語言,並且讓華語擔任輔助的位置,讓桌遊的玩家們在遊戲過程中既能學習客語又能讓遊戲進行更為順暢。而遊戲的主客群設定在就讀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孩童,在遊戲的素材當中加入客語的稱謂、客家節慶、客家粄食等,並且以學童們更熟悉的注音符號作為閱讀客語的工具,讓學童們能夠對這些客語詞彙一目瞭然。透過這次的桌遊除了使玩家認識與理解客家文化,遊戲中透過益智性的創意玩法與遊戲規則,更能夠強化孩童的訊息處理、分享交流及運籌帷幄的策略思考等能力。 

除了我們目標所設定主客群的學童之外,我們更希望這次的桌遊能夠試著拓展、擴及到一般的社會大眾當中,讓其他不同族群的民眾接受,並且喜愛這套桌遊。我們認為:文化的推廣需要的是潛移默化。不完然地使用客語,會讓非客籍的玩家在操作這套桌遊時不會感到隔閡,甚至能在無形中接觸到客家語言及文化;讓各界能夠喜歡這份桌遊,進而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遊戲背後的文化脈絡。   

桌遊遊戲與客家文化連結

本遊戲融入的粄食有八個,他們都源自於我們小時候所熟悉的八個客家節日,分別為:天穿日的甜粄、掛紙的艾粄、五穀爺生的紅粄、五月節的粄粽、義民節的粢粑、八月半的芋粄、冬至的粄圓,還有年三十的菜包。遊戲玩法期待以良性競爭的方式進行,激發玩家對遊戲任務的鬥志,同時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合作,進而是對客家文化產生了解與興趣。其中,對客家籍玩家而言,此款桌遊扮演的使命任務是建立一個重新體認自己身處、所屬的客家文化,引發玩家更深的自覺與身分認同;而對其他族群的玩家來說,無非是建構一全新的視野,提供客家粄食作為認識客家文化的媒介與素材,通過趣味與益智的桌遊,理解客家族群的文化與地位,並初步掌握真實的客家面貌。 

  「大籠床中的粄」承載傳統道地客家菜的時代記憶,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使命,體現客家粄食文化的多樣化與豐富性,將引領玩家們走進客家庄,品味客家人生。

創作者: 徐俊文 黃上豪